三一八就在眼前,各界都在檢討去年的學運,討論未來發展者有之,但更多人把重點放在考據,開始「算老帳」。
算老帳當然可以,像是退場決定的權力結構問題,行政院衝突的倫理責任等等,能還原出更多的資訊當然越好,就怕你不講而已。
但在討論的過程中,就我看到的片段,我發現許多人把這個大規模社會運動看得相當機械化、功能化,好像按下什麼鈕,接下來就會發生什麼事。所以按鈕的人有什麼「責任」云云。
還原事實,當然很好,但要從「實然」推到「應然」,那就要小心。就像進攻行政院。發動者這一邊會覺得有「首謀」該出來負責,因為是他啟動一切的。
但實際上,非學、社運份子的人,當時也推敲會有某種大規模事件發生。政府這樣想、百姓也很多人這樣想,只是運動份子假設大家沒想到,或是沒想得那麼清楚。因此在思考責任時,會過份提高某些人的影響力,也就會把責任想得太重了。
別人不談,附圖就是去年322,運動陷入僵局時,我在非公開社團裡對其他成員提出個人對局面發展的看法。
當時我雖然一直幫太陽花的人「塗脂抹粉」,但整個運動過程中,都和主要運動者間沒有任何的消息線,只是受邀想辦法生兵給他們。因此這張圖裡的東西,是完全沒有資訊下的推敲。
這和後來的狀況有點接近,但也有很多不同。
當你構思未來策略的時候,應該也會有別人想到類似的東西,甚至對手也想到類似的狀況。所以,那幾萬人的人力,不是按一個鍵就「全面啟動」。別把事情單因化,也別把責任單向化。